导航菜单
首页 >  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  > 年终盘点丨王建六教授:2020年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进展

年终盘点丨王建六教授:2020年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进展

年终盘点丨王建六教授:2020年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进展 来源: 妇产科在线编者: liuqin2021年01月29日阅读 8319点赞 2评论 0【编者按】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是导致死亡的第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手术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另有放疗、化疗以及激素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预后总体较好,但仍有一些争议。岁末年初,妇产科在线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进行采访,回顾2020年子宫内膜癌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以下是采访要点,与广大医生分享。

微信图片_20210201162019_副本.jpg

一、基础与分子研究进展

回顾2020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一大研究热点。除了雌激素的作用机制外,一些非雌激素因素,如代谢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在子宫内膜癌发病分子机制中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基于这些多元化的研究结果,业内形成了新的理念,提出子宫内膜癌也是一种代谢性内科疾病,国内多个团队正在进行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也是一大研究热点。2013年,肿瘤基因图谱研究网络(TCGA)公布其研究结果,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种类型,即POLE突变型、MSI-H型、低拷贝型和高拷贝型,对临床决策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不便实施、条件受限等原因,这一分型未能在国内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

为了探索出适合国内现状、切实可行且便于推广的新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我国多家单位和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例,自2008年至今,致力于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对常用的评估预后的分子指标,包括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肿瘤分级以及新筛选的基因表达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临床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

二、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微创治疗是所有疾病手术治疗追求的目标,旨在通过最小的创伤,实现最大的获益。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同样秉承微创治疗的理念,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切除是这一理念指导下取得的一大进步,可以减少系统淋巴结切除带来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等。2020年7月,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制定的《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发表,为推动我国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切除的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微创理念的另一体现。针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复发患者、中分化子宫内膜癌和浅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探索性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取得了一定经验。研究发现,与接受初始治疗、高分化、未发生肌层浸润子宫内膜癌患者比较,肿瘤的安全性数据无显著差别,患者生育率、妊娠率也无显著差别,值得进一步探索。

此外,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也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能否保留卵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于没有高危因素的低中危年轻患者,可以保留卵巢功能,但应重视治疗前及治疗中的综合评估、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中的随访,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以及激素治疗等,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对于子宫内膜癌手术后辅助化疗、辅助放疗和辅助放化疗的适应证,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2020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国内十九家医院开展了III期子宫内膜癌辅助放化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接受同步化放疗、序贯治疗与单纯放化疗的效果,以期探索出高危型晚期子宫内膜癌辅助治疗的最佳适应证及其预后。这一研究刚刚启动不久,在今后的几年中,我们将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向国内外同道报告研究进展。

四、新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通过对子宫内膜癌分子基础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特征得以被更好地认识,为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提供了

相关推荐: